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

杨宁:大学返乡扎根农村13载 带领大家走上乡村振兴路

广西新闻网融水2月7日讯(记者 莫一科 通讯员 覃美)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江门村地处桂北大苗山腹地,山多地少,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偏远村庄。2010年,全村12个自然屯共有村民493户1708人,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余元。

那一年,杨宁从广西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机会,她却毅然返乡成为江门村首位女大学生村官。“见过城市的高楼大厦和高速发展,回来后发现村里道路泥泞、房屋破旧、没有产业,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000多元。村里面的贫穷落后深深刺痛了我的心,我当时就是想要改变江门村的面貌,让村民富裕起来。”杨宁发誓要带领乡亲们改变穷貌。

杨宁(右一)带领村民发展高山水果、蔬菜等特色产业。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覃美 摄

那会,杨宁刚回到江门村的时候,每天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,还不断学习基层工作的新知识,但她很快发现,江门村想要摆脱贫困富起来,光靠自己的一腔热血是办不到的,还是要找到一条适合村民们发展的新途径。

说干就干,杨宁经过调查了解,先后在村里干起竹子买卖和辣椒种植产业,但均已失败告终,还亏了不少钱,其中不少钱还是借来的外债。但杨宁没被困难击倒,这个倔强的苗家姑娘觉得自己还很年轻,一定要带村民们走出一条路子。她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:这个项目不行咱换其他项目再来,就算头皮血流也要闯出来。

2015年底,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。杨宁在走访贫困户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紫色的糯米,询问得知这是苗家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一种叫紫黑香糯的独特品种,价格比普通糯米高出两到三倍。杨宁盘算着用苗族传统的“稻+鸭+鱼”共作模式种上紫黑香糯,不仅可以利用鸭粪做肥料,还能通过卖鱼和鸭子再增加一份收入。然而这样的规划前所未有,村民们对此半信半疑。为了给大家吃上定心丸,杨宁不惜卖掉了父母给自己准备的婚房。拿着卖婚房筹集到的三十多万元,杨宁挨屯召开动员会,发动村民种植紫黑香糯。

杨宁(右一)带领村民发展高山水果、蔬菜等特色产业。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覃美 摄

那一年,江门村63户贫困户种植了120亩紫黑香糯,收入比往年高了两倍。看得见的收益,让杨宁获得了村民的信任。

除了紫黑香糯,杨宁又相继带领江门村村民发展高山水果、蔬菜及生态水稻等特色产业。

2016年7月的一天,当杨宁第一次通过朋友圈销售江门村西瓜后,又甜又沙的泉水西瓜大受欢迎。于是,杨宁组织村里的妇女成立了“苗阿嫂”种养专业合作社,发展高山泉水西瓜种植,每亩地的收益从不足1000元提升到了近4000元,10多户贫困户因此增收脱贫。

两届6年的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之后,她选择继续留在江门村工作。组织上信任,村里人也喜欢这个自信的“自家妹子”,有什么疑难事都爱来找她商量。2017年,江门村两委换届选举,杨宁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。

杨宁深知肩膀上的责任更重了。为了让大苗山的农产品畅销区内外,杨宁还动员6名大学生村官成立融水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,建立起“苗村倌”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和微信公众号,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1000多万元。

西瓜、香菇、木耳、腊制品等江门村农产品品牌,在杨宁的带领下得到犹如雨后春笋般迎来新契机,村里建成了农产品加工厂,走上了乡村农产品深加工新路子。2020年,江门村95户贫困户、327名贫困人口全部成功脱贫,年人均纯收入从2000多元提高到8000多元。同年,杨宁也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。

在2021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村杨宁佩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牌,颁发证书,并与她亲切对话。“这是对我的一种鞭策和鼓舞,也是对融水大苗山脱贫工作的肯定。未来我会继续扎根大苗山,带着群众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,努力奋斗,群众走上一条更加富裕的道路。”杨宁表示。

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,杨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,带领安陲乡江门村的乡亲们接续奋斗,斗志昂扬,乘势而上。2022年,占地面积30亩、投资1500万元的产业园开工建设,产业发展的蓝图正徐徐展开。

从曾经穷乡僻壤的贫困村到如今产业全覆盖的新农村,江门村的脱贫巨变,让杨宁越发坚定了自己选择的道路。“江门村的欣欣向荣,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苗家女回乡13年最大的收获。”杨宁说。作为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、而今乡村振兴最前沿的大苗山,此时,万物生长,生机勃发……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相关文章

高清图集推荐